第一章 近年冷链政策梳理与解读

1.1 总体政策
近年来,我国生鲜电商快速发展,打破了人们的购物区域限制,消费者可以享受到品类更丰富的产品。生鲜电商的发展,使得生鲜食品的远距离运输需求增多,推动冷链物流运输需求大幅增多。此外,疫苗的广泛接种和对医疗药品质量安全的关注也推动了医疗冷链的需求。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和消费升级快速提升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冷链物流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
冷链物流的迅速发展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对冷链物流的重视从未减少,“十二五”时期,政府便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政策,从国家层面对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进行规划,提出到2015年要初步建成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到“十三五”期间,提出到2020年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2021年以来,相关政策更是层出不穷,政府从多个方面对冷链物流进行布局和扶持。尤其是“十四五”期间,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使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
冷链物流作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国家政策首先从农产品产地的冷链物流入手,着手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和意见,再到运输、食品加工与销售,围绕“产—运—销”对冷链物流进行支持,实现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表1-1:近年冷链物流相关政策
时间 政策 简要内容
2019.1 《多渠道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营销渠道实施方案》 补齐“最后一公里”冷链物流短板,延长农产品货架期,提高错峰销售能力
2019.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支持产地建设农产品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设施
2019.2 《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 鼓励企业利用产地现有常温仓储设施改造或就近新建产后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开展分拣、包装等流通加工业务
2019.5 《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 加强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各地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和冷链物流的比例不得低于70%
2019.8 《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 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大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生产基地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2019.10 《关于组织开展第二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申报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完善城市货运配送网络节点布局、加大新能源配送车辆推广力度、创新运输组织模式、优化城市配送通行政策、加强信息交互共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以推动节能减排、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运输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0.2 《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 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2020.3 《关于加强冷冻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公告》 公告对于贮存运输过程中剔除明确要求:贮存业务及时备案,委托方履行监督已读,受托方负债贮存运输质量安全管理,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
2020.4 《关于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 以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贫困地区为重点,到2020年底在村镇支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推动完善一批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的田头市场,实现鲜活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能力明显提升,产后损失率显著下降;商品化处理能力普遍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幅增长;仓储保鲜冷链信息化与品牌化水平全面提升,产销对接更加顺畅;主体服务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能力大幅提升。
2020.6 《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解决生鲜农产品流通领域制约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业健康发展,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五方面提出了共计12条实施意见,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业健康发展。
2020.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 提出了21条具体措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着力补齐新型消费短板、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新型消费发展。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
2021.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2021.8 《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 引导支持邮政快递企业依托快递物流园区建设冷链仓储设施,增加冷链运输车辆,提升末端冷链配送能力,逐步建立覆盖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冷链寄递物流体系。支持行业协会制定推广电商快递冷链服务标准规范,提升冷链寄递安全监管水平。邮政快递企业参与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可按规定享受相关支持政策。
2021.9 《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 发展商贸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发展、培育商贸物流骨币企业等12项重点任务和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2021.12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支撑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展望2035年,,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2.4 《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 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设施条件,培育一批专业化生鲜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大力推广标准化冷藏车,鼓励企业研发应用适合果蔬等农产品的单元化包装,推动实现全程”不倒托”、“不倒箱”。健全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疫制度,加快区块链技术在冷链物流智慧监测追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推动全链条闭环追溯管理,提高食品药品流通效率和安全水平。
2023.6 《冷链物流和烘干设施建设专项实施方案(2023—2030年)》 以打通设施农业产后的痛点堵点为导向,以建设提升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和粮食减损绿色烘干设施为重点,加快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全面补齐设施农业产业链配套设施装备短板,有效减少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的产后损失和流通环节浪费,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2023.7 《关于继续做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完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网络,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流通主体,创新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营模式。
2023.7 《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 强调着力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结合推进城市更新,强化存量片区改造与支持消费新场景发展的硬件功能衔接。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农村新型便民商店,推动重点商贸街巷改造升级。稳步推动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补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推动城乡冷链网络双向融合。
1.2 政策解读

1.2.1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解读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元,冷库库容近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287万辆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24倍、2倍和26倍左右。
同时冷链物流企业加速成长,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行业发展生态不断完善。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冷链仓储、运输 配送、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延伸采购、 分销、信息等供应链服务功能,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当下冷链物流衔接生产消费、服务社会民生、保障消费安全能力在不断增强,在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稳定市场供应、平抑价格波动、减少流通损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冷链物流对保障疫苗等医药产品运输、储存、配送全过程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但冷链物流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跨季 、 跨区域调节农产品供需的能力不足,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较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政策环境看,缺少统筹规划,东中西部、南北方和城乡间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分布不均,存在结构性失衡矛盾;冷链物流企业用地难、融资难、车辆通行难问题较为突出;冷链物流监管制度不全、有效监管不足,全链条监管体系有待完善。从行业链条看,产地预冷、冷藏和配套分拣加工等设施建设滞后;冷链运输设施设备和作业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新能源冷藏车发展相对滞后;大中城市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设施短板突出。从运行体系看,缺少集约化、规模化运作的冷链物流枢纽设施,存量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率不高,行业运行网络化、组织化程度不够,覆盖全国的骨干冷链物流网络尚未形成,与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融合不足。从发展基础看冷链物流企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程度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有待完善,强制性标准少,推荐性标准多,标准间衔接不够紧密,部分领域标准缺失,标准统筹协调和实施力度有待加强;冷链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制约行业发展。
针对冷链物流当前的发展现状,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了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短期与中长期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支撑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具体目标如下: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 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围绕服务农产品产地集散、优化冷链产品销地网络,建设一批产销冷链集配中心;聚焦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基本建成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支撑冷链物流深度融入“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与国家物流网络实现协同建设、融合发展。
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组织效率大幅提升,成本水平显著降低。精细化 、 多元化、品质化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冷链物流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冷库、冷藏车总量保持合理稳定增长,区域分布更加优化、功能类型更加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水平明显提高。冷链物流温度达标率全面提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冷库设施温度达标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显著减少。
监管水平明显提升。冷链物流监管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企业自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监管机制基本建立,贯穿冷链物流全流程的监测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冷藏车、冷藏箱、重点冷链产品全程监控基本实现全覆盖。医药产品冷链追溯体系进一步完善,广覆盖、高效率、低成本、安全可靠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形成。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 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是我国冷链物流领域第一份五年规划,并以国务院文件印发,首次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层面,对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作出全方位、系统性部署,提出一系列务实、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举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1.2.2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2021年12月31日,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有关工作安排,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继202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后,首次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未来的发展作出系统安排。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空间布局:
根据《方案》,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将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开展基地布局建设,构建“四横四纵”的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具体来说,到2025年,全国要在“四横四纵”通道上的承载城市中选择建设100个左右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1)构建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
开展冷链物流通道顶层设计。“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是指建设北部、鲁陕藏、长江、南部四条横向的大通道,以及西部、二广、京鄂闽、东部沿海四条纵向的大通道。“四横四纵”大通道串联西北、西南、东南沿海、中部、华东、华北、东北等我国农产品主产区与我国19个国家级城市群,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区域,从顶层设计上统筹了全国生鲜农产品的流通通道。
分析《方案》中公布的“四横四纵”通道承载城市,全国共有106个城市入选,按照入选区域进行划分,东北地区入选的城市8个,占比8%;东部地区入选的城市38个,占比36%﹔中部地区入选的城市22个,占比 21%;西部地区入选的城市38个,占比36%。其中,东北、中部、西部等区域的承载城市占比达到了65%,相较于改革开放前40年我国大力扶持东南沿海区域的政策趋势,可发现近几年各种布局、政策、补贴逐步向我国中西部地区倾斜,我国政府对中西部区域发展开始重视,这也是我国构建更高质量规模经济的必经之路。通过加强对中西部承载城市的布局,带动中西部城市产业发展,完善我国规模经济的产业配套,进一步增强我国规模经济的竞争力,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表1-2: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划分
(2)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
明确“三级节点”空间框架。《方案》中提到,未来我国要建设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体系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宏观层面通过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通区域间生鲜农产品流通路径,利用干线运输实现区域间大规模农产品运输;中观层面通过建设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对内打造区域性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心,服务区域农产品集散,对外实现向骨干基地集货送货,提升运输的规模化,降低生鲜农产品运输成本;微观层面,从“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入手,推动末端共同配送的发展,通过田间地头冷链设施、前置仓、智能冷链自提柜等末端设施的布局建设,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从源头和末端配送两个环节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质量。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如图1所示。
图1-1: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
1.2.3 《冷链物流和烘干设施建设专项实施方案(2023—2030年)》解读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冷链物流和烘干设施建设专项实施方案(2023—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重点建设3.5万座仓储保鲜设施、250座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实现新增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库容1000万吨以上;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粮食产地烘干能力达到65%。到2030年,累计建成6万座仓储保鲜设施、500座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持续完成一批老旧粮食烘干中心(点)改造提升,带动全国累计新增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库容4400万吨以上,鲜活农产品产后损失率显著降低。《方案》提出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的建设目标,是要在县域重要流通节点,按照区位优势突出、服务功能衔接的要求,布局建设500个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增强产地冷链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是要建设一批集集货、预冷、分选、加工、冷藏、发货、检测、收储、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提高农产品产后集散和商品化处理效率。主要布局在设施农业优势产区的县域重要物流节点,其中东北地区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50个、黄淮海地区建设180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建设80个、西南地区建设60个、西北地区建设50个、华南地区建设80个。

1.3 各省份政策
2022年各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战略方针陆续出台相关规划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各省市出台“十四五”冷链相关政策、规划超过96项,约占全国地方政策的19.96%。各地“十四五”冷链物流政策重点围绕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冷链、细分品类冷链物流等多维度。
1.3.1《关于印发河北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十四五”期间,河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建成2至3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一批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冷链物流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冷链物流规模化组织效率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改善,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冷链监管水平明显提升,冷链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河北省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
1.3.2 《关于印发吉林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十四五”期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到2025年,全省有1-2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32%、32%、52%以上;行业规模稳步扩大。引进培育冷链物流企业3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1家;减排效果更加显著,降低冷库空置造成的碳排放和资源浪费,库容利用率提高至70%。
1.3.3《关于印发重庆市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的通知》
到2025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冷库库容规模达880万立方米以上,冷藏车保有量达5000辆,肉类、果蔬、水产品等适冷商品冷链处理率分别达85%、30%、85%;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建成5个一级冷链物流节点、30个二级冷链物流节点、N个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乡、联通国内外的冷链物流网络,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培育2-3家竞争力较强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
1.3.4《关于印发甘肃省“+四五”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到2025年,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等冷链物流品类稳步发展,初步形成街接产地销地、覆盖城乡农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干支配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省省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支撑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1.3.5《关于印发福建省贯彻“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到2025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省冷库容量达到1000万吨,冷藏车保有量达到6000辆年均增长10%以上;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冷链流通率大幅提高,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龙头企业;监管水平明显提升,冷链物流监管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冷藏车、冷藏箱、重点冷链产品全程监控基本实现全覆盖。
1.3.6《关于印发北京市畜禽屠宰行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
鼓励支持增设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藏车等设施设备,完善肉品冷链配送设施和冷鲜肉配送站点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企业发展“养、屠、销”一体化经营,在主产区布局养殖、屠宰产业,在主销区布局分割加工销售中心,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3.7《北京市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的通知》
鼓励包括农产品流通在内的冷链物流设施升级改造。建设地产农产品采后加工和冷链物流综合管理系统。针对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高效运行管理需求,集成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研究农产品仓储保鲜关键指标参数一体化采集技术,研发果蔬仓储保鲜智能管理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全市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的蔬菜、果品、肉蛋奶加工生产线、1000余个冷库设施、冷藏车辆分布、容量、从业人员及在线交易、信息发布等的数字化管理,促进共建共享,提高采后加工设施利用率和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提高对冷链农产品流通追溯能力。
1.3.8《天津市加快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
加快构建三级冷链物流运行体系,主要包括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冷链集配中心、健全产销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等3项措施。提升全品类冷链物流服务水平,主要包括肉类、果蔬、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等6大领域。
1.3.9《关于印发《陕西省“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水产品加工能力和冷链物流体系、水产品销售体系建设,拓展渔业多种功能,推进渔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加快推进渔业科普基地建设,保护传承渔文化,丰富渔业产业形态。加快补强冷链物流体系短板,推进市场流通与加工储运有机衔接,建立完善水产品产地营销、线上营销,推进鱼超、鱼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
1.3.10《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
组织引领仓储冷链物流企业与预制菜生产企业对接,构建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为主渠道的预制菜流通体系。鼓励支持仓储冷链企业研发预制菜专用装备,培育一批跨区域的预制菜仓储冷链物流龙头企业。鼓励预制菜产业集聚地区对仓储冷链物流发展给予政策支持。
1.3.11《关于印发福建省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允许支持园区内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加工、仓储基地,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设备设施、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等。
1.3.12《关于加快本市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引导支持邮政快递企业依托快递物流园区建设冷链仓储设施,增加冷链运输车辆,提升末端冷链配送能力,逐步建立覆盖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冷链寄递物流体系。推广电商快递冷链服务规范,提升冷链寄递安全监管水平。邮政快递企业如参与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可按照规定享受相关支持政策。
1.3.13《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加强生鲜农产品初加工、保鲜预冷、冷藏配送等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农产品流通设施短板,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损耗和物流成本。加快国家和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1.3.14《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验收参考方案的通知》
项目实施年度内新建或改扩建完成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主要包括冷链设施库体容积达标情况、建设数据达标情况(如冷库门厚度、防火等级、保温材料等)、库体质量达标情况、设施周边安全生产情况、相关配套设施使用情况等。
1.4 小结
国家多部门资金支持冷链设施和县域物流设施建设10余个省出台冷链物流规划或实施方案,推进冷链和县域物流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14亿元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专项中央资金,支持公共冷库新建、改扩建、智能化改造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安徽、甘肃、江苏、浙江、辽宁、青海、福建、广东、海南等发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或发展实施方案;行业协会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同时启动制定行业标准《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与运营规范》及“星级冷链集配中心”标准化评价工作,从多维度共同推进冷链和县域物流高质量发展。
从时间和效果的角度,总结我国未来5-10年的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主要原则和目标:
(1)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 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2)各种布局、政策、补贴逐步向我国中西部地区倾斜
(3)到2025年,重点建设3.5万座仓储保鲜设施、250座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实现新增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库容1000万吨以上;到2030年,累计建成6万座仓储保鲜设施、500座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带动全国累计新增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库容4400万吨以上
随着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产地销地冷库设施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冷库建设能加快物流产业的升级、推进新型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形成,我方未来参与冷链物流投资可能是在未来销地(一线城市)冷库设施存量市场寻找机会。
第二章 冷链物流仓储类型及市场准入
2.1 冷库类型与相关技术规范
2.1.1 传统土建式冷库
冷库是冷链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具体作用是平衡市场波峰波谷、调节农产品流通、减少农产品损耗,近年来冷库的建设也得到国家大力支持,逐步成为投资热点。由于冷链仓储行业的税收相对较少,且能耗较大,加之城市地价昂贵,冷库建设周期长、成本高,在存量仓储用地有限的条件下,近年来工业地产商直接建设冷库的情况并不多,而利用旧仓改造成城市前置冷库的模式,由于节省投资且周期短,也已经成为近年来冷库市场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
不论是当下的直接拿地自建冷库模式,还是利用旧仓进行干仓改冷库模式,都是属于土建式冷库,是当下最主流的冷库类型。冷库的建设不同于普通干仓,在库地选择与布置、防护材料及涂装、制冷系统与设备、供配电、给排水、供暖、通风、地面防冻等方面都有特殊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2.1.2 装配式冷库
(1) 室外装配式冷库
中国冷链行业依然存在严重的断链问题。“最先一公里”冷链基础设施薄弱,“最后一公里”受制于冷库的报批报建,土地的稀缺性等问题,难以满足冷链物流企业对冷库的需求。
各大生鲜平台的物流配送多依赖于城市间的干线冷链运输,以城市冷库做节点,配合冷藏车等保温设施完成配送上门。但是要专业的冷藏车配送入户,成本太高,于是前置仓和铺设实体店以“点”带“面”建立三公里辐射的配送体系逐渐形成,有效节省了制冷的物流成本。具有城市物流冷链中转仓储功能的城市冷库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大,但是传统土建库离市区远、建设用地大、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面对的挑战多,发展阻力大,这也给了室外装配式冷库等前置冷库更多的发展机会。装配式冷库的材料、结构、技术标准也有特殊的要求,相关技术规范与要求见附表1。
移动冷库箱作为一种简易的冷链物流仓储的移动单元,也是装配式冷库的一种形式,并在2019年将产品推向市场。无论是充当城市冷库还是前置冷库,该产品都具有独特优势。
市面上的移动冷仓分为单箱、冷冻冷藏箱、全温箱等。单箱就是只有一个集装箱,可以满足单温区或者双温区的需求,通过中间隔板,将冷量释放进冷藏一侧。全温箱可以通过调温可以达到箱内0-18度的温度范围让温度从-35度到10度实现无级调节。还可以将多个集装箱通过“拼积木”的方式整合出一个开阔的空间,目前面积最大可达2000平方,层高5.5米,可建两层。
这种“拼接”方式实现了冷库的快速搭建,可以在3天内组合出100平米,10天内组合出2000平米的冷库,而传统500平米的冷库搭建至少需要数月到一年的时间。很多企业一开始业务量不足,只需要一些小平米数的冷库,但随着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业务量很快就突破了冷库的原始库承载能力,而传统冷库很难快速扩容,移动冷库的拼接速度可以适时帮助客户快速的开展业务,填补缺口。
移动冷库属于“设备范畴”,不需要特殊报批报建,无论农村或者城市,农批市场还是海港城等工业园区进行1.5级土地开发即可(即土地租赁模式),临建不临用,不涉及建筑垃圾或者其他额外环保成本。移动冷库现阶段的落地场景主要在最后一公里的冷链前置仓和最先一公里的农产品冷链预冷冷藏保鲜。
图2-1:室外移动式装配冷库
图2-2:辐射商超的装配式移动冷仓
(2) 室内装配式冷库
冷库的设计安装位置在室内,其库体为拼装结构,各侧面、顶面和底面均由隔热夹芯板组成,而主要构件在工厂预制(除连接材料以外),这样的冷库称室内装配式冷库。多应用于冻品农批市场的“前店后仓”模式。很多就是店内的简易冷库甚至冰箱,并无广泛性适用的技术要求,表现了冷链物流产业链的最终端生态。
下图上海嘉定区江阳路冻品交易中心的冷藏车卸货区域,门店冷库及保冷设备、冰箱、保温泡沫箱等。
图2-3:上海嘉定江阳路冻品批发市场冷藏车卸货区
图2-4:上海嘉定江阳路冻品批发市场的室内冷库
图2-5:上海嘉定江阳路冻品批发市场的冷箱与保温泡沫箱
2.2 冷库项目规划建设审批要点
正常流程下,企业从政府手里买到一块土地,到建成冷库投入运营,要经历一系列的审批流程和文件。以某冷链物流企业在某市从拿地到建设完毕、投入运营的全流程为实际案例,对冷库项目规划建设审批重要节点进行梳理,分为“前期、“施工”及“验收”3个阶段,总结主要流程如下图及下文:
图2-6:冷库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重要流程与文件
前期阶段:
(1)通过土地招拍挂,从政府手中取得土地,与政府签订认购书,支付土地出让金,契税,耕地占用税等,取得土地,与国土局签订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实际操作中建造冷库的土地性质理论上为仓储用地,仓储用地相较于工业用地不允许排污。然而随着近年仓储用地资源越来越少,且难以达到政府亩产税要求,越来越多企业按照工业用地申请产证,打政策的擦边球,然而由于用地性质不符,存在一定的风险,会被政府强制关停整改。
(2)税费交完后,拿到地方国土局颁发的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开工确认书)后,可以开始建设。
(3)与项目主管人民政府或管委会签订建设项目监管协议书,约定地块信息、土地出让面积、土地出让金、土地用途、投入产出约定(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金额、投资强度、亩产收入及税收要求)等重要信息。
(4)市环保部门等对建设项目进行“5评”,包括环评、安评、节能评估等、风险评估、职业卫生预评价,有时并不会全部包含。
(5)市勘察设计中心进行用地勘探,出具地勘报告,是开展建设工作的前提。
(6)市规划局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出具设计方案审核意见。
(7)发改委立项通过,颁发《用地规划许可证》
(8)进行防雷设计审查、抗震审查、消防设计审查等。
(9)市政府合作的第三方文件审查中心,对上述审查文件进行审查,出具审查报告,这项工作是与设计方案审查同步。
(10)通过设计审查及文件审查后,市规划局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施工阶段:
(11)市审图中心进行全套施工图审查,包括水、电、消防,办公等平立剖详图。
(12)在市规划建筑局进行招标备案,缴纳工程保证金。
(13)总包、分包、土建、强弱电、消防等各施工方都确定后,到市规划建筑局进行建设工程合同备案。
(14)市规划建筑局颁发《施工许可证》后,允许开工。
(15)建设施工阶段,政府定期对项目进度进行检验,项目完毕后进入验收阶段。
验收阶段:
(16)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项目进行消防验收,冷库的消防等级为丙2类。
(17)验收资料收集,包括与市政府合作的各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绿化测量、用地测量、房产测量,竣工测量及环保审查意见。
(18)验收资料收集齐全后,去档案室归档,从前期图纸到所有取得证件都要原件归档,取得档案室的《技术资料移交清单(归档证明)》
(19)取得《技术资料移交清单(归档证明)》后,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递交材料,若资料齐全,即可当场打印房产证。
2.3 干仓改冷库的项目规划要点
将普通仓库改造为冷库不仅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也更加经济有效。从项目审批的角度,干仓改冷库的手续不需要在政府备案,相对要简单许多,重点工作在于消防备案与验收,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设计院出具《干改冷设计图纸》,施工单位将图纸到当地的施工图审查中心,出具《审图合格证》;
(2)审查完毕后,施工单位在市规建局网站提交资料,取得《施工许可证》;
(3)施工开始前,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出具《消防设计备案》;
(4)施工结束后,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出具《消防验收备案》,达到丙2类标准;
(5)施工单位取得竣工验收合格证,监理出具监理报告。
从实际工程的角度,干仓改冷库项目需结合冷库建设现状,系统地分析并总结出普通仓库改造为冷库的设计要点。主要包括围护结构改造、制冷系统设计、消防改造设计等方面。
整体布局包括厂房选址和改造部分的划分等,同新建冷库相比,改造的受限条件较多,不仅需要克服交通物流紧张、资源供应短缺等困难,更需考虑业主要求。建筑改造主要包括围护结构和地坪结构的改造,冷库较普通仓库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具备了冷冻冷藏功能,因此需要增加具有保温和防火能力的围护结构,其在安装时与新建冷库也有所不同;改造地坪结构时应注意控制室内外高差,进而影响防冻措施的选择。合理的制冷设计能够保证冷库持久稳定地运行,若蒸发器等设备严重结霜会影响冷库降温速度,影响工作效率甚至造成故
障,因此选择合适的融霜方式能够延长冷库的使用时间;随着冷库安全事故的增多,制冷系统自动化对于提高制冷系统安全性意义重大。防火分区的划分同新建冷库一致,都需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
图2-7:干仓改冷库的一般流程图
图2-8:干仓改冷库平面图
2.4 小结
土建冷库仍是当前冷链仓储物流行业的最主流模式,由于冷链仓储行业的税收相对较少,且能耗较大,加之冷库建设周期长,从拿地到建设、投产需要3-5年的时间,在城市存量仓储用地有限的条件下,近年来工业地产商直接建设冷库的情况并不多,而利用旧仓改造成城市前置冷库的模式,由于节省投资且周期短,往往半年左右即可改造完成,因此干改冷已经成为近年来冷库市场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在采取干改冷的模式时,其项目审批流程相较自建冷库也简单便捷许多,重点工作在于消防的备案与验收,达到丙2类标准即可。
另外,室外、室内装配式冷库作为“最先一公里”及“最后一公里”从产地到销地冷链物流产业生态的最终端形式,是对冷链物流环节的重要补充,然而相较于传统的土建冷库,装配式冷库不论是在技术壁垒还是资源利用方面并不体现稀缺性。